男士也许在历史的滔滔江水中
摘要:也许在历史的滔滔江水中,英雄与美人都是不可人间白头的悲剧,但是,回到《伯夷列传》里的那句话:“求仁得仁又何怨”。无怨不悔的一生,是每个生命最终的追求,所有的辛苦和辉煌,都在这一句“无怨不悔”里得以圆满。
有人把它当史书读,求证历史风云诡谲背后的客观真实;有人把它当故事读,看见千古英雄们的丰功伟业;有人把他当文学作品读,看见司马迁不露声色的笔墨精彩。《史记》是一本奇书,因为是旷古奇才用生命写就,所以我更在真实的故事里感受到了生命的丰盈。
《伯夷列传》里,司马迁为伯夷叔齐积仁修行却饿死的人生遭际提出了抗议,他还指出颜渊好学贤能却早夭,盗跖“不杀不辜,肝人之肉”却寿终正寝,以此表达了对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”的质疑。然而最终,他自己想通了,是孔子那句话: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”在世为人,应追求自己的道。如是,世间自有公论,即使这公论来得晚。仿若那句话:“幸福总会来的,也许早也许晚,但它一定会来。”所以,司马迁也表达了他的志:要做像孔子那样——帮助幸福和公论到来的人。笔下的人生和书写者的人生呼应起来,文字于是充满了正能量。
关于《管晏列传》,我以为从中可以理解司马迁对“知己”二字的深刻感受。管仲其人,经商多分财利,谋事反而更糟,作官被逐,打仗逃跑。鲍叔却不认为他贪、愚、不肖、怯和无耻。反而从囚禁中把他解放出来,并推荐给桓公,用管仲之才,辅桓公称霸。鲍叔牙实在是知管仲而善用之,管仲何其有幸,得如此一伯乐知己!越石父身陷缧绁之中,得国相晏子求贤,本该是上天垂怜感恩戴德,但只是因为晏子“弗谢,入闺”,越石父便要求绝交,理由是你既然以知己之名解救了我,就该知我懂我尊重我!所幸晏子亦是真君子,担得起这一份知己的名与实!所以司马迁在书里给予了晏子至高的赞赏:“假令晏子而在,余虽为之执鞭,所忻慕焉。”当然,这一份赞赏也建立在司马迁对其全面人格的肯定上,也和司马迁自己不得一知己之自怜有关。孔子说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司马迁不得一知己,却能访名山大川而知天人,其才值得仰慕,其情也令人叹惋。生命在他这里,如此丰富,也如此悲情。
如果说《项羽本纪》里司马迁把一个战败者塑造成了英雄,那么《孙子吴起列传》里司马迁则把吴起塑造成了一个更具丰富悲情的风云人物。吴起先后在魏、楚两国一展军事才能,并使两国富国强兵。司马迁评价他“善用兵”。据《吴子兵法》记载,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率兵南征北战,为魏国夺取土地千里。期间共与诸侯军队大战76次,大胜64次,其余不分胜负,是战国时期沙场征战中令人肃然的人物。然而,司马迁的笔下,有他复杂的人生轨迹:
他曾他为求官荡尽家财而不得,受人讥笑便杀掉了那些人中的三十多个,于是负罪潜逃至鲁国,并与母亲诀别说不当上卿相就不再回卫国。到了鲁国后求学于曾子,事鲁君。之后母亲去世了三级宝石箱*2,他也并不回去奔丧。曾子鄙视其为人而与他断绝了师徒关系。后来齐国攻鲁,鲁君欲让吴起为将,却因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而疑虑。吴起杀妻求将,终大破齐军。然而鲁国人心不向,于是逃奔至魏。魏文侯问李克吴起怎么样,李克的话真是理性:“起贪而好色,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。”司马穰苴是兵家非常推崇的将军,为齐国立下过赫赫战功,可见攻齐国的那一战,应该是赢得非常漂亮的,若不然不会有如此名声。有人说,一个人身处落魄之时,最能看出其德行本质。他的一生,于是无论如何事业成功,也走不出这一阶段留下的污迹。他善于用兵,在西河地区抵御了强秦和韩国,被封为西河守,并取得了很高的声望。司马迁曾详写了他对待士卒的态度:“起之为将,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。卧不设席,行不骑乘,亲裹赢粮,与士卒分劳苦。卒有病疽者,起为吮之。”在那个阶级等级分明的时代,如此行为确实令人感动,但我以为也许不能归之于德,只能归之于智,他懂得如何得士心聚兵力而已,就像一个杀手爱自己手里的武器。文中还特别记载了吴起劝诫魏武侯魏国之宝“在德不在险”的对话。太史公曰里评价说“能行之者未必能言,能言之者未必能行。”实在是批评得委婉中肯。最后在魏国因小人离间而失去了魏武侯的信任,于是又投奔楚国。
楚悼王不甘楚国贫弱,任吴起为相,并排除万难支持“吴起变法”。两个能相互成全的人轰轰烈烈地在历史舞台上施展了一番功夫。吴起变法,严明法令,削弱旧族,增强军事力量,使“诸侯患楚之强”。旧族的怨愤排山倒海,楚悼王尸骨未葬,旧族就射杀吴起。那最后一段令人唏嘘:“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。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,并中悼王。”不知道吴起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伏在楚悼王身边的,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可曾为因为自己对于功名的渴望而被自己牺牲掉的人感到愧疚。司马迁认为他在楚国“以刻暴少恩亡其躯”,我却觉得他更适合那句话:“宁可我负天下人,不可让天下人负我”。他如此拼尽全力渴望成功,然而成功总是若即若离,就像司汤达《红与黑》里的于连,追求自己实现的道路上勇于牺牲他人,而自己也终成为悲剧。
《伍子胥列传》则更是跌宕起伏的一生。楚平王昏聩,于是听信小人谗言,疏离太子还杀了忠直之太傅伍奢,不仅如此还要斩草除根杀了伍奢的儿子伍尚和伍子胥,伍尚与父共存亡,伍子胥则逃亡承担起了复仇的使命。伍子胥的爱恨都是极致化的,他对楚平王的仇恨,致使他做出了鞭尸的行为。夫差听信小人挑拨赐剑令其自刎的时候,他亦发下毒誓:“必树吾墓上以梓,令可以为器,而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,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。”这样的毒誓没有像窦娥的怨望那样马上应验,却遭来了掘尸漂流的报复。后来的文学作品里,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情节,我以为这个情节的设置是符合人物性格的,但时间地点可以换成鞭尸的郢都,或者是自刎时的姑苏,如此更能表现人物内心强大而激烈的愤慨。伍子胥的父亲评价他“桀骜不训,忍辱负重,能成就大事”,司马迁也赞赏他“故隐忍就功名,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?”如此烈丈夫曾穷途于江上,曾行道乞食,曾退耕而待时,人生的包容与辛酸无可尽数!
也许在历史的滔滔江水中,英雄与美人都是不可人间白头的悲剧,但是,回到《伯夷列传》里的那句话:“求仁得仁又何怨”。无怨不悔的一生,是每个生命最终的追求,所有的辛苦和辉煌,都在这一句“无怨不悔”里得以圆满。
2016/2/1
共 240 字 1 页 转到页 【编者按】读史使人明智或者做一些促销活动。, 读诗使人灵秀,太史公的一部《史记》启迪了一代又一代黄炎子孙,濡养着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,《史记》是史,又是诗!大作结句:无怨不悔的一生,是每个生命最终的追求,所有的辛苦和辉煌,都在这一句“无怨不悔”里得以圆满。斯言极是,受教了!【:郭永涤】
1楼文友: 22:1 :58 十分欣赏作者读史系列文章,相信先生在这里的辛勤耕耘必将取得丰硕收获,预祝成功! 副高职称,著述多部。
回复1楼文友: 19:40:54 谢谢郭老师,读此书读来受益良多,不忍无痕而过,于是写一点文字。
小儿厌食症要怎么办
梅州哪里治疗白癜风好
小孩子健脾食疗方法
-
杨鸣夺冠后更衣室发言:冠军实至名归! 不忘调侃莫兰德换回头像
北京时间4月27日消息,CBA总决赛裂开帷幕辽宁上海队如愿领到队史第二座冠军...
2024-10-21
-
衣服存放小技巧,一年不返潮不长虫,有点管用啦
【之中国着装圈.第 2482期】 可能:全球时髦 沙发较易受潮受伤害烟雾, 底下...
2024-07-23
-
一美演技爆表的片子——《分裂》(上)
陌生人似乎地拉低上衣,想盖住盲目性感的丝袜,一美注意到却怒了 (你来...
2024-06-13
-
四川教师公招:甘孜招914人,医学系岗位占比99%
2022年6月11日,巴塘人事考试网发布公告,2022年未公开招揽学生914人,其中高...
2024-04-16
-
别对这样的好剧,为时于“叶公好龙”
“不负渴望。” 这是身边不少朋友们在看了《原作者天水》不久的第一反应...
2024-03-18
-
巫鸿《中国绘画》:从石刻开始,了解中国早期绘画的独特性格
近来,巫鸿的著述《之中国人美术:远古至唐》成版,书之中巫鸿侧重于提问...
2024-02-13